远东资信-化债观察之城投新增融资透视
“精选摘要:依赖型平台(不同区域分化大)。未来,政策仍将继续坚持差异化管理的原则,在严格遏制新增隐性债务的同时,对具备条件的城投平台实施有序引导和转型支持。一方面,具备资源优势和产业支撑的区域,有望依托产投平台拓展融资渠道,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在化债中发展”;另一方面,城投平台转型缓慢、资源匮乏的地区,。”
1. 自2023年7月“一揽子化债方案”提出以来,地方政府化债相关政策密集出台,形成了“35号文+6”政策体系,即以“35号文”为核心文件,后又陆续出台6个配套的补充性文件。
2. 一方面,通过多种债务风险化解措施来化解存量债务;另一方面,又通过限制政府投资项目及差异化限制城投融资等方式遏制新增债务;同时,配套设置“退平台”、退出重点省份等措施来解除相关限制。
3. 整体上现行政策对城投融资进行了较为完备的严监管限制。
4. 而落实到具体发行审核层面,主要依托名单制管理,整体审核尺度亦较为严格。
5. 在此背景下,各地政府积极依托资源整合与产业平台搭建,持续探索市场化融资新路径。
6. 本文立足于当前严监管与化债并重的再融资环境,对城投新增融资情况进行梳理,并对2023年10月以来首次发行债券的城投和类城投产业主体进行重点观察:城投新增融资的总体层面,呈现出“总量严控、结构分化”的显著特征。
7. 高评级主体和优质区域明显占优,银行间与交易所市场在不同行政层级城投的融资分布上存在一定差异。
8. 新增首发城投层面,呈现出“信用资质相对较弱(区县、AA+为主),交易所首发主体数量领先,且私募产品为主导”的特征。
9. 同时,不同发行场所有明显的区域偏好。
10. 新增首发类城投产业主体层面:呈现出“地市级、AA+主体为主,交易所首发主体数量领先,公募与私募产品两开花”的特征,该类主体信用水平多数优于首发城投,融资渠道也更为多元。
11. 从业务类型来看,首发的类城投主体基本覆盖了当前城投转型的主要方向,可归类为产业控股、公用事业、交通运输三类。
12. 对于公用事业和交通运输平台,多数为地市级国企,现金流较稳定,信用资质较好;而对于样本数量超七成的产业控股平台,主业繁杂,信用资质分化较大,可进一步细化为国有资本运营平台(优质)、行政化整合平台(融资导向)、产投主体(含股权投资型、园区运营型)、依托于优质资产的平台(扣除优质资产后竞争力弱)、贸易依赖型平台(不同区域分化大)。
13. 未来,政策仍将继续坚持差异化管理的原则,在严格遏制新增隐性债务的同时,对具备条件的城投平台实施有序引导和转型支持。
14. 一方面,具备资源优势和产业支撑的区域,有望依托产投平台拓展融资渠道,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在化债中发展”;另一方面,城投平台转型缓慢、资源匮乏的地区,其平台融资能力仍将面临严峻约束。
15. 城投融资市场的信用分层与区域分化将进一步凸显。
此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