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吴证券-策略点评:星座组网、招标提速,重视商业航天产业趋势——主题掘金(250819)
“精选摘要:量已超7万颗,而仅SpaceX一家在2027年前便计划送入4.2万颗低轨卫星,大国“抢轨占频”竞争逐渐白热化。中国计划到2030年前部署总规模超3.7万颗的3项“万星星座”计划,其中包括上海垣信1.4万多颗低轨宽频多媒体卫星组成的“千帆星座”、中国星网1.3万颗卫星组成的“GW星座”及蓝箭。”
1. 我国商业航天领域加速发展商业航天区别于传统航天的特征在于通过市场化机制运作、以盈利为目标。
2. 根据美国国家航天局,按运作模式划分,商业航天可分为国家类航天工程项目商业化运行、非政府航天项目商业化运行、航天应用领域商业化三类。
3. 全球商业航天市场空间广阔,国内拥有万亿蓝海市场。
4. 根据美国航天基金会报告显示,2024年全球商业航天市场规模约4803亿美元,占全球航天经济的78%。
5. 国内商业航天市场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根据中国航天工业质量协会的数据,2015-2021年我国商业航天市场规模由3764亿元增至12447亿元,复合增长率近20%。
6. 万亿蓝海市场下,商业航天投资机遇可期,对标美国SpaceX2016-2025十年间市值增长约40倍至4000亿美元,国内商业航天核心产业链环节亦有望孕育出百亿甚至千亿估值的本土龙头。
7. 作为新质生产力代表方向之一,商业航天是大国空天领域竞争的重要战略环节顶层设计明确商业航天“新质生产力”定位,持续推动行业规模化、高质量发展。
8. 2014年11月,国务院首次提出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建设,标志着商业航天的制度破冰。
9. 十四五规划明确将空间基础设施体系、商业航天发射场纳入“新基建”范畴。
10. 2023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将商业航天列入战略性新兴行业,强调其作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性,次年3月“商业航天”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将商业航天位次置于低空经济、深海经济之前。
11. 地方政府亦积极跟进,对商业航天产业集群建设做出部署,上海、北京、海南、四川等多地已围绕卫星制造、火箭发射、卫星测控等关键环节形成具备不同侧重的产业集群,有助于行业向规模化发展。
12. 此外,今年7月国家航天局明确对商业航天项目承担方质量责任实施终身追究制,进一步推动行业向规范化发展。
13. 低轨卫星频轨竞争日趋激烈,我国已部署3项“万星星座”计划。
14. 低轨卫星具有低时延、高带宽优势,且单星制造周期短、发射成本低,更易实现技术迭代与规模化生产。
15. 相较技术复杂、投资回报周期长的高轨卫星而言,低轨卫星更符合商业航天的发展需求。
16. 低轨卫星的频谱和轨道位置遵循国际电信联盟(ITU)“先申报先获得”的国际规则,根据ITU的统计数据,地球低轨卫星总容量约6万颗,各国申报数量已超7万颗,而仅SpaceX一家在2027年前便计划送入4.2万颗低轨卫星,大国“抢轨占频”竞争逐渐白热化。
17. 中国计划到2030年前部署总规模超3.7万颗的3项“万星星座”计划,其中包括上海垣信1.4万多颗低轨宽频多媒体卫星组成的“千帆星座”、中国星网1.3万颗卫星组成的“GW星座”及蓝箭鸿擎1万颗卫星组成的“鸿鹄-3星座”。
18. 商业航天正成为未来空间安全的战略高地。
19. 军用角度,随着反导反卫星军事技术在全球加速扩散,传统太空架构的脆弱性日益凸显——这类架构以少量高轨道、高价值卫星为核心,一旦遭遇攻击极易瘫痪。
20. 相比之下,低轨卫星星座通过大规模、分布式的多星部署模式,构建起具备充足冗余备份的空间网络。
21. 即便部分卫星受损,剩余卫星仍能通过协同运作维持服务连续性,从而显著提升了国家空间体系的生存能力和抗干扰能力。
22. 民用角度,打造自主可控的“星座”网络,亦能够避免在通信、导航、遥感等关键应用领域受制于人。
23. 星座组网与招标加速,商业航天产业逐步走向订单验证火箭复用是发射端降本增效的重要技术,海外已率先突破,国内正加速攻关。
24. 截至2025年7月,SpaceX单次发射成本已降至约1500-3000美元/公斤,而我国民营火箭单次发射成本约5000-8000美元/公斤,存在明显降本空间。
25. 火箭回收是推动发射降本的重要手段,同时回收火箭复用将明显缩短发射间隔。
26. 国内可回收火箭技术处于相对早期阶段,但已有初步进展,去年9月蓝箭航天朱雀三号完成十公里级垂直起降试验,计划2025年实现首飞,2025年5月29日箭元科技元行者一号验证型火箭在东方航天港成功进行首次飞行回收试验,成为国内首个实现“液氧燃料+海上软着陆回收”技术突破的企业,此外星际荣耀、星河动力等6家企业均计划2025年首发可回收火箭。
27. 可回收火箭技术突破有望成为商业航天发射频率提速的重要拐点。
28. 海南航天发射场新工位建成后,我国商业航天发射效率将进一步提升。
29. 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是我国首个商业航天发射场,目前建成投用两个发射工位,每个工位年发射量可达16次,双工位设计支持“月月有发射”的常态化运营,三、四号工位也已在建,建成后将提供更为高效的发射支撑体系。
30. ITU频轨部署规定倒逼国内组网提速,25H2发射频率将显著加快。
31. 为避免大国针对优质频轨跑马圈地,ITU明确规定在提交申请后的7年内必须发射第一颗卫星,并在投入使用的监管期结束后2年内发射10%的卫星,5年内发射50%,并在首发后的7年内全部部署完成,若未按时达到要求,则被视为放弃相应的资源所有权。
32. 在这一框架性要求背景下,我国主要星座预计在2025年后进入密集组网期。
33. 垣信卫星“千帆”计划到2025年共部署648颗卫星,截至2025年4月12日在轨数量仅90颗,下半年仍有超80%的部署任务待完成。
34. 中国星网7月27日-8月4日两周时间便进行3轮发射任务,相较上半年发射速率明显加快。
35. 发射组网提速之下,商业航天中上游公司订单有望加速落地。
36. 今年以来垣信、星网等星座组网的项目招标加速:5月微纳星空成功中标“环天卫星星座建设”项目,总包金额超8亿元;7月21日垣信一次性针对94颗卫星发射服务招标,总金额达13.4亿元。
37. 行业招标加速带来中上游卫星、火箭制造产业链公司订单逐步落地,从代表性企业来看,卫星载荷芯片供应商臻雷科技中报营收、利润均实现高增,且在手订单大幅增长,据半年报表述,主要系下游行业需求向好且公司把握商业航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机遇。
38. 由此可窥见中上游订单需求景气态势,后续商业航天或逐步由事件驱动的主题投资走向订单验证阶段。
39. 商业航天广阔前景吸引资本入局,资本和产业有望形成良性共振商业航天一级市场融资升温,科创板分层助推优质企业IPO加速。
40. 十四五期间,商业航天一级市场投融资持续升温,自2021年初至2025年5月,该领域总融资金额超500亿人民币。
41. 2025年6月,证监会在《关于在科创板设置科创成长层增强制度包容性适应性的意见》中明确表示“支持人工智能、商业航天等更多前沿科技领域企业适用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为商业航天领域国内专精特新企业上市清扫障碍。
42. 7月底以来,屹信航天、蓝箭航天、中科宇航三家商业航天独角兽陆续启动上市辅导,有望为全A商业航天板块持续注入优质资产。
43. 商业航天产业链环节及核心标的梳理卫星制造:上游环节,整体价值量占比不高,但由于卫星对质量要求苛刻,客户粘性极强,技术壁垒高,行业格局最为优秀。
44. 重点关注卫星整机制造商及通信载荷、射频芯片、T/R组件等核心结构件供应商。
45. 火箭制造与发射:上游环节,当前火箭运力仍然供不应求,中期具备较高景气度,关注一箭多星与可回收两大新技术进展较快的企业。
46. 重点关注火箭发动机及其结构件、液体燃料及贮箱等方向供应商。
47. 卫星运营服务:中游环节,前期投入大且回报周期长,同时资金与技术壁垒较高,主要以大型通信类公司为主。
48. 地面设备制造:中游环节,整体价值量最高,但行业格局不稳定,竞争较为激烈,类比Palantir与美国军工复合体合作订单高增模式,重点关注在军工领域具备较强客户粘性与稳定出货能力的终端设备制造商。
49. 卫星应用:下游环节,重点关注在垂直领域具备壁垒,并能够提供系统化解决方案的卫星应用服务商。
50. 注:本文所涉及个股或者公司仅代表与产业链或交易热点有关联,本文所引述的资讯、数据、观点均以展示为目的,不构成投资建议,个股层面请参照东吴证券研究所各行业组所推荐标的。
51. 风险提示:经济增长不及预期;政策推进不及预期;地缘政治风险;海外降息节奏及特朗普政府对华政策不确定性风险等。
此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