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证国际-中国7月宏观数据:流动性充裕,增长动能待启动
“精选摘要:技术改造再贷款额度,并设立科技创新债券风险分担工具。这些举措凸显货币政策「定向滴灌」的特征,旨在引导资金更多流向消费升级、科技创新和小微企业等新动能领域,而非单纯依靠传统基建或地产。同时,央行强调将进一步健全利率市场化传导机制,降低银行负债成本,推动社会综合融资成本下行。这意味着,未来政策。”
1. 报告内容中国宏观经济运行整体呈现「稳中有进、结构分化」的特征。
2. 最新公布的7月金融数据、1-7月投资与消费表现,以及上半年货币政策执行情况,均揭示出中国经济正在新旧动能转换背景下,努力在复杂国际环境和国内结构调整中寻找新的均衡点。
3. 我们将综合人民银行金融数据、国务院全体会议精神及社会经济指标,对当前宏观形势进行解析。
4. 金融数据回顾:流动性充裕但信贷结构仍待优化。
5. 中国人民银行最新数据显示,7月份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长8.8%,高于前值8.3%及市场预期的8.4%,显示市场流动性保持充裕。
6. 然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逊于市场预期。
7. 今年前七个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23.99万亿元,同比多增5.12万亿元,但仍低于市场一致预期的24.46万亿元,显示实体经济的信贷需求有所收敛。
8. 从分部门情况看,今年前七个月居民中长期贷款增加1.06万亿元,同比少增1300亿元,反映房贷需求疲弱;短期贷款则减少3830亿元,同比多减4438亿元,显示消费性信贷需求进一步下降。
9. 企业融资方面,中长期贷款新增6.91万亿元,同比显着少增1.3万亿元,说明产能扩张投资意愿不强。
10. 但短期贷款与票据融资增长亮眼,分别同比多增1.19万亿元与6101亿元。
11. 这一结构变化意味着企业更偏向短期周转资金,而非长期投资,折射出经济不确定性环境下的谨慎心态。
12. 值得注意的是,企业债券净融资增速放缓,而政府债券净融资高达8.9万亿元,同比大幅增加4.88万亿元。
13. 政府融资依然是支撑信贷增长的中流砥柱。
14. 这突显出在房地产和部分民营部门信贷需求偏弱的情况下,财政政策与政府投资在刺激总需求中的角色愈发突出。
15. 货币政策取向:逆周期调节与结构性工具并用。
16. 人民银行在2025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明确指出,年内已加强逆周期调节,重点在于保持货币信贷合理增长、降低融资成本、优化信贷结构以及防范金融风险。
17. 实际操作上,央行除传统的流动性操作外,还创设多项结构性工具,包括5000亿元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以及新增3000亿元科技创新与技术改造再贷款额度,并设立科技创新债券风险分担工具。
18. 这些举措凸显货币政策「定向滴灌」的特征,旨在引导资金更多流向消费升级、科技创新和小微企业等新动能领域,而非单纯依靠传统基建或地产。
19. 同时,央行强调将进一步健全利率市场化传导机制,降低银行负债成本,推动社会综合融资成本下行。
20. 这意味着,未来政策将继续围绕「结构优化+成本降低」展开,而不会仅依靠单纯降准或降息来刺激总量。
21. 由此可见,货币政策正在力图平衡「稳增长」与「防风险」两大目标,针对当前房地产去杠杆、地方债务压力等问题,央行将采取更加审慎灵活的策略。
22. 投资与地产:国有投资托底,地产仍在筑底。
23. 从投资数据来看,2025年1-7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仅增长1.6%,低于预期的2.7%,及前值(1-6月)的2.8%,显示投资动能偏弱。
24. 其中,国有控股投资增长3.5%,而民间投资同比下降1.5%,再次突显国有投资托底状况。
25. 基建投资保持正增长(同比+3.2%),水运、水利及铁路领域增幅较高,成为支撑投资的主要力量然而,房地产市场依然疲软。
26. 前7月房地产开发投资5.36万亿元,同比大跌12.0%,跌幅进一步扩大。
27. 其中住宅投资下降10.9%,房屋新开工面积下降19.4%,竣工面积下降16.5%,商品房销售面积下降4.0%,销售额下降6.5%。
28. 可以看出,尽管政府多次出台政策稳地产,但需求不足与库存压力依然制约市场企稳。
29. 短期内,房地产仍将拖累总体投资与相关产业链,成为经济增长的「锚」。
30. 消费与工业:总体有增长但结构性压力仍存。
31. 消费方面,1-7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4.8%,略低于市场预期。
32. 细分来看,便利店与超市增速尚可,但百货和品牌专卖店均有明显放缓,居民大宗消费意愿不足。
33. 值得肯定的是,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9.2%,较上半年加快,凸显数位消费潜力仍在释放。
34. 未来,随着促消费政策落地,迭加服务消费和新型消费增长点培育,消费有望继续成为经济回升的重要支撑。
35. 工业生产保持扩张,但动能略有走弱。
36. 1-7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3%,其中7月单月增速5.7%,低于6月的6.8%。
37. 制造业增速放缓至6.2%,私营与外资企业均出现减速,显示外需与内需的双重压力。
38. 值得注意的是,高技术制造与部分能源生产仍有亮眼表现,有助于支撑整体产业链转型升级。
39. 外贸:出口保持韧性。
40. 外贸方面,2025年1-7月中国进出口总值25.7万亿元,同比增长3.5%,比上半年加快0.6个百分点。
41. 7月当月出口同比增长8%,进口增长4.8%,均创下年内新高,显示对外需求有所改善。
42. 其中,机电产品出口表现突出,集成电路、汽车等品类增速亮眼,反映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竞争力依旧。
43. 不过,进口仍同比下降1.6%,显示国内需求特别是大宗商品及中间品需求偏弱,与投资和消费动能不足相呼应。
44. 政策信号:稳增长与结构转型并重。
45. 8月18日国务院全体会议强调,要巩固经济回升向好势头,努力完成全年目标,指明了下一阶段政策重心。
46. 主要方向包括:做强国内大循环,强化内需对冲外部不确定性;持续释放消费潜力,清理限制措施,培育新型消费;推动有效投资,加快基建与城中村改造,带动需求;房地产稳定政策落地,多管齐下止跌回稳;深化改革开放,推进科技和产业创新融合;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推进数字贸易与服务贸易;保障就业与民生,强化防风险机制,确保社会稳定。
47. 可以看出,政策正努力保持「双支撑」:一方面用积极财政和灵活货币政策托底经济;另一方面通过改革创新、消费升级与科技投入推动长期转型。
48. 展望与风险。
49. 综合目前数据,中国经济保持中速增长,短期压力主要在于房地产深度调整和民间投资不足;亮点则在外贸出口与新型消费领域的韧性。
50. 货币政策将继续维持适度宽松导向,但更强调结构性支持,以防资金「空转」。
51. 财政端则需持续加力,尤其在基建、民生改善与科技投资方面。
52. 风险方面需警惕三点:一是房地产市场下行带来的债务风险;二是外需虽回升但受地缘和贸易摩擦影响,出口前景不确定性依然较大;三是内需复苏仍受制于居民收入与就业压力,政策需要进一步增强针对性和持续性。
53. 总体而言,当前中国宏观经济正处于「稳中有挑战」的阶段。
54. 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效果开始显现,财政力量持续加力,均为经济运行营造了有利环境。
55. 然而,房地产低迷与民间投资不足仍制约经济内生动能。
56. 未来中国经济能否保持平稳回升,关键在于政策能否在稳增长与防风险之间找到平衡,同时在消费、科技、服务等新动能领域培育出持续增长的核心引擎。
57. 若能实现这一转型,中国经济有望在「十四五」收官之际,为长期发展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
58. 风险提示:全球各国政策的不确定性、经济走势、宏观数据的反复引发市场波动。
此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