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创证券-银行业周报:结构比总量更重要,银行信贷结构有望调优
“精选摘要:规模、货币供应量增长应同经济增长、价格总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要营造适宜的金融环境,落实落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更加强调结构的适配性,而非总量的增长目标。从社融的角度来看,7月社融增速继续走高至9.0%,而结构方面则呈现“直接融资强,间接融资弱”的特点,其中居民和企业部门的信贷需求均有所走弱。”
1. 市场回顾:2025/8/11-2025/8/17,主要指数沪深300上涨2.37%,上证综指上涨1.70%,创业板指数上涨8.58%。
2. 2025/8/11-2025/8/17沪深两市主板A股日均成交额12,764.86亿元,较上周上涨25.7%;截至8/14两融余额20,552.08亿元,较上周上涨2.27%。
3. 2025/8/11-2025/8/17申万银行指数周跌3.19%,跑输沪深300指数5.57pct。
4. 银行周观点:结构比总量更重要,银行信贷结构有望调优。
5. 2Q25央行货政执行报告表示,社融规模、货币供应量增长应同经济增长、价格总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要营造适宜的金融环境,落实落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6. 更加强调结构的适配性,而非总量的增长目标。
7. 从社融的角度来看,7月社融增速继续走高至9.0%,而结构方面则呈现“直接融资强,间接融资弱”的特点,其中居民和企业部门的信贷需求均有所走弱。
8. 信贷走弱的背后或是居民和企业部门的资产负债表待修复。
9. 其中,居民部门主要是由于就业压力、财富缩水导致有效信贷需求不足,而企业部门则主要由于地方政府化债、打击资金空转、产能过剩行业“反内卷”政策导致信贷需求下降。
10. 与当前的收入水平相比,实体经济部门的债务压力较大。
11. 根据达利欧的债务大周期理论和辜朝明的资产负债表衰退理论,单纯依靠居民和企业部门自身,难以实现债务的有效化解带来经济再度增长(比如日本),或需要国家财政和货币政策发挥更大的作用(比如美国)。
12. 我国财政也在以下几方面发挥作用:首先,居民部门方面,一是促消费,二是稳房市。
13. 1)消费贷和经营贷贴息:促消费方面,8月12日,三部门联合印发《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实施方案》和《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实施方案》,分别从供需两端提振消费。
14. 消费贷贴息方面,贴息利率为年化1%,约为当前商业银行个人消费贷利率的1/3,贴息的单笔贷款额度上限为5万块。
15. 政策有效期为1年,具体为2025年9月1日至2026年8月31日;个人经营贷方面,对于消费领域的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给予1%的财政贴息比例,单户享受的最高贴息金额1万元,发放主体为从2025年3月16日至2025年12月31日期间签订贷款合同的经营主体。
16. 不得重复享受中央财政其他贴息政策。
17. 那么财政贴息可以撬动多少消费贷?这与信贷的利率弹性有关。
18. 根据公开数据,2008-2019年中国信贷需求对利率的弹性大约在-0.68。
19. 在权益市场回暖的情况下,市场偏好有所提升,假设当前信贷利率弹性为-0.68,当前消费贷存量约为10万亿元,则预计将额外提振消费贷680亿元,占中国24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约0.14%(由于经营贷更多补贴存量客户,且存在诸多限制,这里暂不做测算)。
20. 2)稳房市:根据统计局,7月全国商品房待售面积7.65亿平方米,比6月末下降462万平方米,有所好转。
21. 目前主要依靠地方政府发行专项债收购存量闲置土地,以及鼓励地方国企收购部分存量商品房。
22. 后续或将出台更多政策以稳住房价,居民中长期贷款需求或有望回归合理区间。
23. 其次,企业部门方面,行业结构调优,加快过剩产能出清,鼓励新兴科技领域发展。
24. 1)过剩产能出清:过去几年,汽车、光伏、锂电池、钢铁、水泥等多个行业卷产能、卷价格,越来越多企业陷入增收不增利甚至亏损的境地,负面影响不断扩大。
25. 本轮国家推出“反内卷”的关键举措是优化产能,产能过剩行业进行减产限产。
26. 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的中长期资本开支,进而影响企业的中长期贷款需求;2)鼓励新兴科技领域发展:今年二季度,央行等部门增加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额度3000亿元,创设科技创新债券风险分担工具。
27. 截至6月末,科技贷款余额达44.1万亿元,同比增长12.5%,较同期全部贷款增速高5.8pct。
28. 其中,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今年以来保持在20%以上的增速。
29. 新增贷款结构已由2016年的房地产、基建贷款占比超过60%,转变为目前的金融“五篇大文章”领域贷款占比约70%。
30. 在新兴领域发展壮大下,企业有效信贷需求有望随着中短期过剩产能调整结束后继续恢复活力。
31. 投资建议:中长期资金入市和公募基金改革的核心逻辑未变,重视银行板块配置机会,银行整体仓位有所提升,但欠配幅度仍然较大。
32. 考虑中长期资金入市+公募基金改革,制度层面推动银行后续仍有增量资金,建议一揽子配置:1)红利策略中途未半,银行中长期投资价值持续。
33. 大行定增方案落地,银行中期分红仍在推进,同时多家银行发布估值提升计划。
34. 股息率高、资产质量有较高安全边际的银行仍有绝对收益,建议重视其配置性价比。
35. 推荐国有大行(A+H)+稳健股份行如招商银行(A+H)、中信银行(A+H)、兴业银行+区域优质且有较高拨备覆盖率的中小行如江苏银行、沪农商行、渝农商行。
36. 同时关注低估值股份行ROE提升的空间和机会,建议关注浦发银行。
37. 2)经济结构转型背景下,客群扎实、风控优秀的银行基本面和估值有更大弹性。
38. 系列政策密集出台有利于稳定银行资产质量改善预期、同时也释放后续信贷稳定增长和信号。
39. 若本轮政策能有效促动经济结构转型,带动地产和消费回暖,看好顺周期策略空间和机会。
40. 建议关注招商银行、宁波银行、中信银行、重庆银行、常熟银行、瑞丰银行、平安银行。
41. 风险提示: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城投和地产风险暴露、信贷投放不及预期。
此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