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大证券-巨子生物-2367.HK-2025年半年报点评:可复美品牌保持较快增长,医美审批进程加快
“精选摘要:略有下滑:1H2025公司毛利率同比-0.7pcts至81.7%,我们认为主要原因是公司的产品结构变化、高毛利率医用敷料业务收入占比有所下滑所致。1H2025公司销售/管理/研发费用率分别为34.0%/2.7%/1.3%,分别同比-1.1/+0.1/-0.6pcts。我们认为,公司销售费用。”
1. 事件:公司发布2025年中报,1H2025实现营业收入为31.1亿元,同比增长22.5%;归母净利润为11.8亿元,同比增长20.2%;经调整净利润为12.1亿元,同比增长17.4%。
2. 点评:可复美、可丽金品牌保持较快增长,电商平台直销渠道高增势头不减:分产品看,1H2025公司专业皮肤护理产品实现营收31.0亿元,同比+22.5%,其中功效性护肤品实现营收24.1亿元,同比+24.2%,营收占比77.4%,同比提升1.0pcts,医用敷料实现营收6.9亿元,同比+17.1%,营收占比22.3%,同比下降1.0pcts;保健食品及其他业务实现营收1000万元,同比+16.3%。
3. 分品牌看,1H2025公司可复美品牌实现营收25.4亿元,同比+22.7%,营收占比81.7%,同比提升0.2pcts;可丽金品牌实现营收5.0亿元,同比+26.9%,营收占比16.1%,同比提升0.5pcts。
4. 1H2025,可复美品牌方面,公司推出了可复美胶原棒2.0,胶原棒2.0在618大促期间位列天猫液体精华热销榜国货TOP1,有效延展了明星单品的生命周期;焦点面霜则延续上市以来的良好表现,持续实现人群破圈和声量提升,并为二梯队的焦点水乳等产品逐步打开市场认知;此外,公司还上新了可复美帧域密修系列,新产品首次添加专研IV型热塑胶原,用于皮肤热损伤的修复场景,有效契合了当下因光电项目、高温环境、日晒等外界热源刺激带来的护肤需求。
5. 可丽金品牌方面,公司推出可丽金胶原大膜王3.0版本,在核心成分、配方构建、包装视觉等方面更进一步,618大促中,胶原大膜王位列天猫涂抹面膜热卖榜TOP4和京东滋养面膜热卖榜TOP1;可丽金胶卷面霜和胶卷眼霜则分别占位抗老领域的大众和细分品类,消费者喜爱度有所上升。
6. 分渠道看,1H2025公司DTC线上直销实现营收18.2亿元,同比+13.3%;电商平台线上直销实现营收3.9亿元,同比+133.6%;线下直销实现营收1.2亿元,同比+74.3%;经销实现营收7.9亿元,同比+12.1%。
7. 1H2025,一方面,公司持续强化在线多平台布局与精细化运营,受益于京东自营渠道美妆类目的快速扩张,以及健康类目优势的持续巩固,公司电商平台线上直销渠道收入延续高速增长;另一方面,公司加速拓展线下门店建设,截至1H2025末已在全国拥有24家品牌专卖店,覆盖杭州、南京和天津等多个城市,线下直销业务收入实现快速增长;此外,可复美亦作为首个中国功效性护肤品牌入驻马来西亚屈臣氏,正式进军东南亚市场。
8. 品类结构变化,毛利率略有下滑:1H2025公司毛利率同比-0.7pcts至81.7%,我们认为主要原因是公司的产品结构变化、高毛利率医用敷料业务收入占比有所下滑所致。
9. 1H2025公司销售/管理/研发费用率分别为34.0%/2.7%/1.3%,分别同比-1.1/+0.1/-0.6pcts。
10. 我们认为,公司销售费用率的降低主要系上半年低费率京东渠道占比提升、以及广告营销的投放节奏发生变化所致。
11. 展望未来,明星单品增长韧性十足,部分新品接力奔跑,业绩增长具有持续性:护肤品端,除了对可复美胶原棒、可丽金大膜王等传统明星单品不断升级迭代、延长产品生命周期以外,公司培育的新品,如可复美焦点面霜、可复美帧域密修系列、可丽金胶卷眼霜和胶卷面霜等,亦展现出良好的增长势头,为公司功效性护肤品业务的持续增长奠定了扎实的产品基础;医美端,今年6月至今,巨子的III类医疗器械注射用重组胶原蛋白填充剂产品、重组胶原蛋白冻干纤维已先后进入CDE药审中心审评阶段,一旦胶原蛋白三类械产品获批,医美业务将为公司贡献新的业绩增量。
12. 下半年业绩有望提速,维持“买入”评级:考虑到短期舆情影响以及医美产品批证时间晚于预期,我们下调公司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预测分别至25.9/34.5/44.8亿元(下调幅度为10%/11%/9%),2025-2027年EPS分别是2.42、3.22、4.19元,当前股价对应PE分别是21、16、12倍。
13. 我们认为,公司当前股价水平已充分消化舆情事件对业绩端的影响,短期来看,下半年品牌营销投放力度有望提升,从而驱动公司护肤品业务增长提速,中长期来看,医美赛道的布局有望打开新的成长空间,维持“买入”评级。
14. 风险提示:行业竞争加剧,大单品表现不及预期,新品研发不及预期。
此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