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安证券-英杰电气-300820-2025年半年度业绩承压,半导体、新能源及其他行业稳步拓展
“精选摘要:0.55pct。公司业绩受光伏行业周期、半导体新品交付及英杰晨晖费用增加影响,其他业务有较好增长。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公司存货14.81亿元,同比下降19.89%;合同负债11.37亿元,同比下降8.84%;应收票据及应收账款1.61亿元,同比下降22.24%。2025年上半年,公司经。”
1. 事件概况英杰电气于2025年8月21日发布2025年半年度报告: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为7.22亿元,同比下降9.42%;归母净利润为1.19亿元,同比下降32.71%;毛利率为36.57%,同比下降5.66pct;归母净利率为16.91%,同比减少6.53pct。
2. 2025年二季度实现营业收入3.97亿元,同比下降5.98%,环比增长22.36%;归母净利润为0.69亿元,同比下降29.32%,环比增长36.64%;毛利率为35.58%,同比下降6.89pct;净利率为17.81%,同比下降6.55pct。
3. 光伏周期及半导体新品交付影响,其他行业保持增长2025上半年光伏营收2.98亿元,同比下降25.18%,占营收41.24%,毛利率23.33%,下降7.98pct;半导体等电子材料销售收入1.60亿元,同比下降13.45%,占营收22.20%,毛利率40.65%,下降18.16pct;来自于其他行业领域的销售收入2.63亿元,同比提升23.94%,占营收36.48%,毛利率为49.10%,提高0.55pct。
4. 公司业绩受光伏行业周期、半导体新品交付及英杰晨晖费用增加影响,其他业务有较好增长。
5. 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公司存货14.81亿元,同比下降19.89%;合同负债11.37亿元,同比下降8.84%;应收票据及应收账款1.61亿元,同比下降22.24%。
6. 2025年上半年,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1.75亿元,同比下降31.05%。
7. 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在手订单为24亿元,其中发出商品16.6亿元(光伏占比近15亿元),在手订单仍然处于高位水平,虽然光伏销售收入确认有延缓,但仍为公司的业绩提供保障。
8. 光伏业务保持韧性,半导体、新能源及其他行业稳步拓展1.光伏海外订单持续推进,推进验收回款。
9. 受光伏行业仍处于下行调整影响,公司国内新增订单大幅减少,2025年上半年新增光伏订单仅4,000万元左右,客户验收进度延缓,付款周期延长。
10. 公司一方面积极开拓海外光伏市场,在去年签订大额海外光伏订单的基础上,于2025年上半年完成了海外交货;另一方面,持续强化项目验收管理与应收账款催收工作,在维护客户合作关系的同时,全力加快项目验收进度与款项回收速度。
11. 2.半导体及电子材料行业稳步推进。
12. 公司持续增加半导体设备电源领域的研发投入,并且在成都高新区投资建设集成电路装备领域关键零部件全国总部及生产基地。
13. 目前,半导体先进制程设备配套电源的量产型号进一步增多,订单与量产均保持稳定状态,覆盖的核心客户设备型号持续增加,相关客户数量不断攀升;半导体材料端的电源订单实现大幅增长。
14. 3.新能源多向发展。
15. 英杰新能源在充电桩业务领域加强了与国内头部企业的合作,为其研发的新型产品已进入验证阶段,验证通过后有望获得大额订单;同时,该公司拟与国内头部企业合资成立新公司,进军电池片制造行业。
16. 4.加大其他电源业务拓展力度。
17. 2025年上半年其他行业订单3.54亿元,同比增长接近60%,钢铁冶金行业的订单实现大幅增长。
18. 在科研院所合作领域,英杰电气与多家顶尖科研机构保持深度协同,技术成果转化成效显著。
19. 以可控核聚变研究项目为例,依托多年积累的大功率电源研发经验,英杰电气凭借在高电压调控、大电流输出及抗干扰设计等核心技术领域的显著优势,为相关科研项目提供了关键电源设备支撑。
20. 投资建议考虑到光伏行业整体增速下行及验收影响,我们对前次预测水平调整,预测公司2025-2027年营业收入分别为18.59/22.18/27.93亿元(调整前为21.75/24.72/31.31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42/4.76/6.12亿元(调整前为4.81/5.95/7.65亿元),以当前总股本2.22亿股计算的摊薄EPS为1.54/2.15/2.76元。
21. 公司当前股价对2025-2027年预测EPS的PE倍数分别为33/23/18倍,考虑到公司作为工业电源国产替代领军者,半导体、充电桩等新业务成长逻辑清晰,维持“买入”评级。
22. 风险提示1)半导体及光伏的产业政策出现重大调整,或市场需求未达预期,或国际贸易环境出现变化带来的行业波动风险;2)在手订单履约风险,存货减值及应收账款回收的风险;新业务拓展不及预期的风险。
23. 3)行业竞争加剧的风险,毛利率下降的风险。
24. 4)公司前五名客户的集中度相对较高的风险。
25. 5)核心技术人员流失及核心技术失密风险。
26. 6)测算市场空间的误差风险。
27. 7)研究依据的信息更新不及时,未能充分反映公司最新状况的风险。
此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