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元证券-“深耕安徽”系列专题报告之合肥篇:科创名城再蓄力,先进产业塑星海
“精选摘要:备,2024年行业规模突破1,800亿;生物医药产业以“一核两极多点支撑”格局,在科技赋能之下持续成长,截至2024年聚集“四上”企业400多家;智能家居产业作为合肥市首个千亿产业,产业链配套完善,持续发力全球智能家电高地;高端装备及新材料产业方面,高端装备核心产业齐聚,持续打造新质智造高。”
1. 聚焦安徽十年跨越式发展,我们推出《“深耕安徽”系列专题报告》,为企业家解读安徽省产业政策规划、为投资人挖掘产业投资机遇、为政府机构梳理产业链上下游关键节点。
2. 作为深耕安徽区域篇中聚焦省会合肥的重要篇章,本文从政策与产业视角复盘合肥产业变迁以及背后的发展规律,并详细拆解“6+5+X”核心产业在合肥的发展和布局,在分析区域发展规律的同时呈现出可以按图索骥投资合肥,布局合肥的产业链地图。
3. 二十年中部崛起最强黑马,科创引领接续发力合肥市位于安徽省中部,1952年被确立为安徽省会,下辖四区(蜀山、庐阳、瑶海、包河)、四县(长丰、肥东、肥西、庐江)、一县级市(巢湖)。
4. 2024年,合肥市实现GDP总值13,508亿元,同比增长6.1%。
5. GDP总量在全国各省会、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中位列第17位,较2000年上升10个位次。
6. 2000年-2024年,GDP名义年均复合增长率16.8%,2004年-2024年,人均GDP名义年均复合增长率12.3%,实现跨越式增长。
7. 合肥市快速增长的经济背后,是科技与产业聚集酝酿的持续动能。
8. 截至2024年底,合肥市共有包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在内的高等院校59所,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8家,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家,国家级(含国地联合)研发平台超百家。
9. 科技之力的催动下,合肥产业聚集且梯次明显。
10. 以“芯屏汽合”“急终生智”为代表的优势战略新兴产业为基础,打造了家电、智能语音、平板显示、新能源汽车等4个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布局了集成电路、新型显示、量子科技、空天信息、人工智能等十六条产业链,打造“6+5+X”产业集群,依托科研院所与产业聚集的持续深耕,下一代人工智能、核聚变、量子科技、低空经济等多个未来产业具备全国领先的产业地位。
11. 2024年合肥市规上工业增加值14.8%左右,增幅位居万亿城市首位;战新产业产值增长12.5%左右。
12. 截至2024年底,合肥市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万户以上,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3万户,位居全球“科技集群”第36位。
13. 内聚协同带,外和长三角,厚积中部增长极合肥的发展,是区域联动,共同进步的发展。
14. 向内看,合肥下设四区四县一市,拥有经开区、高新区、蜀山经开区三大国家级开发区和新站、安巢、肥东、肥西、长丰双凤、庐江等省级和多个县市级开发区,其中经开区、高新区、新站区、安巢经开区由合肥市直接管辖,也被称为四大市管开发区。
15. 依托开发区,建设产业集群,锚定经济产业发展,打造核心发动机。
16. 高新区依托科大硅谷核心区等,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人工智能、光伏、生物医药等战新产业引领;经开区以科创助力二次腾飞,打造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集成电路两大世界级产业集群;新站区作为合肥“芯”“屏”发源地,打造显示半导体和新能源新材料2个千亿地标产业。
17. 主城区发挥科创引领和科创赋能,发展新能源暨智能网联汽车、人工智能、集成电路、光伏储能、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产业和各类生活性、生产性服务业。
18. 各县市承接合肥主城区和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围绕全市主导产业延链、补链、强链,与开发区及主城区形成合力协同。
19. 向外看,合肥市紧密融合安徽省经济发展,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持续深化,合六、合淮等经济、产业走廊持续协同周边城市发展;同时依托G60与长三角高质量发展紧密共振,伴随中欧班列快速走向世界。
20. 2024年,合肥与长三角10个产业合作园区新签约项目411个、投资额增长33%;2024年合肥市货物贸易出口值2,572.3亿元,同比增长10.6%,其中机电产品占出口总值的80.3%,电动汽车出口量超4万辆、同比增长3.2倍。
21. “6+5+X”集群攻坚,优势聚集,共赴星辰大海城市发展,产业为基。
22. 合肥市依托自身产业优势,坚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促进产业聚链成群、集群成势,逐步构建“6+5+X”产业发展格局。
23. 六大支柱产业中,新能源汽车产业基础雄厚,持续深耕,产业链形成蜀山、包河集中发展,全市各区县(市)全面开花态势,2024年实现产量137.6万辆,同比增长84.5%,出口增长3.3倍,并在链主带动下加速向自动驾驶以及人形机器人融合方向快速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持续快速增长,2024年核心领域集成电路产值增长30%,产业链覆盖上中下游全域,并与下游汽车、光伏等强势场景深入结合,共同发展;光储产业积极融入全球化,一核两区聚集产业,关键技术持续发力,产业链条基本完备,2024年行业规模突破1,800亿;生物医药产业以“一核两极多点支撑”格局,在科技赋能之下持续成长,截至2024年聚集“四上”企业400多家;智能家居产业作为合肥市首个千亿产业,产业链配套完善,持续发力全球智能家电高地;高端装备及新材料产业方面,高端装备核心产业齐聚,持续打造新质智造高地,新材料聚焦“芯屏汽合、急终生智”发展需求,集中力量打造产业链上下游协同产业体系。
24. 五大新型产业中,量子信息产业依托科研基础,重点聚集蜀山、瑶海、包河三区,上中下游协同向前,2024年产业聚集数居全国首位;空天信息产业集中于蜀山区和瑶海区,重点围绕高新区和经开区形成聚集,上中下游产业链框架初步形成;核聚变产业方面,合肥市作为国内核聚变技术奠基城市之一,技术基础雄厚,持续取得科研突破,落地重大项目,带动产业聚集;下一代人工智能领域,依托中科大与科大讯飞的持续探索,合肥市处于整体布局,局部领先地位,2024年超大规模智算平台“飞星二号”投入使用,星火大模型综合性能全国领先;合成生物产业,合肥依托本市生物医药科研及产业基础,以华恒生物为龙头,抢抓新兴产业机遇,持续推动落地。
25. 三大特色产业中,合肥是发展低空经济的核心城市之一,以蜀山、包河为核心,在无人机、航空材料、传感器、低空农业等领域广泛布局,并在2024年落成全国首个城市空中交通枢纽港;生物制造方面,依托科大硅谷和生物制造产业园,合肥市生物制造产业重点在长丰县、合肥高新区等地聚焦发展,持续落子生物医药、生物材料、生物化工、生物食品等重点领域;新型显示产业方面,龙头引领产业集聚,从“沙子”到“整机”全域布局,持续迈进全球显示之都,2024年行业产值增长21.5%,产业集群综合排名位居全国首位。
26. 政产学研协同,迈向全球科创枢纽合肥的快速发展是政产学研三螺旋发展模型的典型体现。
27. 强大的科研基础催生具有未来牵引力的新兴产业。
28.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众多高校和科研院所汇聚的科研力量,推动合肥量子信息、核聚变、新一代人工智能等领域具备全国或世界领先性。
29. 扎实的产业基础既为新兴科技提供丰富的应用场景,也与科技进步融合发展形成吸引全产业链聚集的重要引擎。
30. 如在“三新”企业中,领先的智能新能源汽车与光伏产业,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应用场景。
31. 而下一代人工智能的蓬勃发展,则为汽车、家电、高端装备等多个优势产业持续赋能,开辟更广阔的空间,由此吸引大量产业链企业聚集。
32. 而高效率的政府生态则为科技与产业的生产力组织配套的生产关系,合肥市持续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完善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政策和机制,为科技与产业的凝聚赋能加力,推动合肥持续向全球科创枢纽迈进。
33. 投资建议机构层面,关注合肥在“芯屏汽合”“急终生智”等优势产业引领下,从基础材料到高端装备制造的全产业链体系完备化进程中的投资机遇;关注本土科研机构与企业合作项目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相融合打造高质量新质生产力方面的潜力,如合肥领先的量子信息、核聚变、下一代人工智能在新技术孵化以及由此带来的产业链延伸和跨界融合机会;关注传统行业在科技赋能下的转型升级带来新的增长点和相关并购机会;同时关注在产业集群蓬勃发展态势中,金融、科技服务等专业机构助力企业创新研发、拓展市场以及实现跨界融合的投资契机。
34. 创新企业层面,关注合肥政产学研三螺旋发展模式下,领先的创新创业体制机制,以及扎实的科研基础和丰富的产业生态所构筑的优良创业环境。
35. 关注快速崛起的产业集群内企业间的协同创新网络构建,以及由此产生的技术外溢、人才流动对初创企业和中小企业成长的催化作用;关注高新技术企业在政府优惠政策以及科技、产业、科技金融赋能带动下弯道超车的创新突破路径。
36. 政府层面,持续强化科技领先优势,发挥科技引领下,量子信息、核聚变、下一代人工智能、空天信息等未来产业的领先优势,占据未来产业制高点。
37. 发挥新能源与智能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家居、高端装备、光储、新型显示、低空经济等优势中下游产业的科技场景应用和落地能力,推动科技与产业融合,构建更加强大的产业凝聚力,以科创和产业生态构建补链延链强链新模式。
38. 发挥合肥中下游产业强大丰富的优势,持续带动新材料等上游产业发展,支持科研院所围绕上游关键技术、关键材料、关键核心部件开展突破性技术研发。
39. 推动生物领域发展,以生物医药产业优势为基础,联合龙头企业和科研院所,推动生物制造和合成生物产业持续突破。
40. 风险提示现有主导产业转型升级不及预期风险,科技进步不及预期风险,宏观经济不及预期风险,海外经济发展不及预期风险等。
此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