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证券-海外市场追踪:Hibor上涨,噪音还是隐忧?
“精选摘要:37亿港元(此前的均衡地点水平大致在500亿港元左右);二是需求端,7月底以来南向资金的流入有所加速,大背景是美元重新走弱、以及交易部分港股的业绩(比如腾讯等);第三则是交易层面,此前做空港币的套息交易加速反转,需要大量港币来平仓,这也是近期港币相对美元大幅升值的重要原因。风险提示:美国经。”
1. 近期的主角无疑是股市,除了亮眼的A股外,恒生指数也创下2021年底以来的新高。
2. 但是在隐秘的角落中,中国香港地区重要基准利率HIBOR也在悄然上涨,如何理解这一上涨?它会成为后续港股波动的潜在风险吗?我们的观点也比较明确,Hibor的上涨目前不会影响股市大局,只是在风格上警惕投机风格较重的“小票”。
3. HIBOR是中国香港重要的基准市场利率,既是中国香港货币金融基石的联系汇率制度的重要环节,也是银行间市场水温的重要“温度计”,还是包括按揭房贷在内众多金融产品的定价基准。
4. 因此,它的影响因素其实很多,因此并不能简单建立“Hibor利率上涨→港股承压”的逻辑。
5. 利率水平取决于流动性的供需,汇率是中国香港流动性供给绕不开的话题。
6. 这与2005年以来港府确立的、将港币相对于美元汇率保持在7.75至7.85的汇率机制密切相关。
7. 简单而言,当港币相对美元升值触及7.75时,中国香港金管局需要进行“买入美元、抛售港币”来削弱港币升值的压力,而副作用则是会增加流动性投放,在数据上最直观的体现是银行间市场流动性总结余(AggregateBalance),类似于银行在放在央行账户上的备付金,会直接影响银行间市场的流动性情况。
8. 如果贬值触及7.85则整个机制正好相反。
9. 而流动性的需求,除了本土实体经济的需求(比如房贷)外,资本市场的需求是中国香港的特色。
10. 比如跨境资金流入港股,如果不做外汇对冲,就属于对港币的需求,尤其是在银行间市场结余偏低的情况下,对于利率的影响会更加明显。
11. 除此之外,大规模的IPO以及集中分红都是扰动港币需求的重要因素。
12. 结合上述供需影响机制,近期HIBOR利率的上涨是港币自我调节机制和资本市场活动的自然结果,无需多虑。
13. 而要理解当前的情况,不妨简单回顾下港币第二季度以来的核心演绎逻辑:今年4月至5月初,港币升值、触及强方兑换保证:美元信用动摇,去美元化以及中美缓和的叙事带动亚洲货币普涨,典型的比如新台币月初两个交易日内累计大涨约10%。
14. 在南向资金大幅涌入、银行间市场流动性结余处于低位的背景下,Hibor高位震荡、港币相对美元触及7.75的“区间下限”。
15. 随后自动矫正机制启动:流动性大增、利率下降、套息交易重燃推动港币贬值。
16. 金融局在5月初4次出手、累计投放1166亿港元资金,将银行间市场总结余推升至1700亿港元以上——一般超过1000亿港元就能成为宽松,直接将隔夜和周度的Hibor利率从4%以上(5月2日),压降至0%附近(5月9日及之后)。
17. 于是就人为造就了“超过300bp的美港利差+不会继续升值的港币(相对美元)”这一无风险的套利机会——借入低息港币资金,兑换成美元,再投资高息的美元资产,带来港币重回贬值。
18. 令人意外的是港币仅在一个多月内完成强弱转换。
19. 供给层面,金管局进行了上述提到的大量净投放;需求层面,非本土企业5、6月大规模IPO后资金流出+南向资金流入明显放缓甚至出现阶段性净流出,叠加套息交易对港币的天然做空,我们看到港币利率和汇率双双大幅下降。
20. 6月26日金管局因港币偏弱、触及弱方兑换保证,开始进行“卖美元、回收港币”的逆向操作:流动性首先开始逆转。
21. 银行间市场流动性结余此后开始加速下降,对应着HIBOR也迎来向上拐点。
22. 在这样的背景下,近期港币利率的上涨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因素。
23. 一是供给端的持续收缩,截至8月15日,中国香港银行间市场总结余已经从6月高点的超过1700亿港元,缩水至537亿港元(此前的均衡地点水平大致在500亿港元左右);二是需求端,7月底以来南向资金的流入有所加速,大背景是美元重新走弱、以及交易部分港股的业绩(比如腾讯等);第三则是交易层面,此前做空港币的套息交易加速反转,需要大量港币来平仓,这也是近期港币相对美元大幅升值的重要原因。
24. 风险提示:美国经贸政策大幅变动;关税扩散超预期,导致全球经济超预期放缓、市场调整幅度加大。
此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