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泰证券-利率策略|“反内卷”走弱不改债券弱势,降息已难成利好
“精选摘要:利率一度触及1.79%。相较于权益和债市的“跷跷板”效应,本周商品走出独立行情。既没有享受到风险资产的“风险溢价”,对于基本面的定价似乎也与债市产生分歧。7月以来“轰轰烈烈”的“反内卷”行情告一段落,本周商品价格已经回到“反内卷”行情起步阶段。技术面上,“假突破”配合流畅跌势,似乎暗示商品。”
1. 本周债市继续偏弱运行,资金面边际收紧,长端利率上行,期限利差走扩。
2. 10Y与30Y国债利率分别收于1.7818%和2.0775%,分别较上周上行3.5BP和3.0BP。
3. 10Y-1Y利差收于41.1BP,较上周走扩3.11BP。
4. 周内走势主要受到权益压制,利率易上难下。
5. 周一,权益强势上涨压制债市表现,日内现券一度陡峭化上行3-6BP。
6. 周二,权益涨势暂缓,债市迎来喘息之机。
7. 央行OMO大额投放呵护市场,午后股市走弱后,国债期货多数收涨。
8. 周三,偏暖情绪未能延续,权益走强后,债市再度转弱。
9. 周四,权益调整下,债市走出明显反弹情绪。
10. 周五,权益走强以及国债发行影响,债市再度转跌。
11. 上证指数站上3800点,创10年新高,而长债利率上行,10Y国债利率一度触及1.79%。
12. 相较于权益和债市的“跷跷板”效应,本周商品走出独立行情。
13. 既没有享受到风险资产的“风险溢价”,对于基本面的定价似乎也与债市产生分歧。
14. 7月以来“轰轰烈烈”的“反内卷”行情告一段落,本周商品价格已经回到“反内卷”行情起步阶段。
15. 技术面上,“假突破”配合流畅跌势,似乎暗示商品价格重回空头方向。
16. 如何理解近期商品价格的下跌?我们认为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政策释放“反内卷”纠偏信号,市场定价降温并分化。
17. 估值修复逻辑被证伪后,市场从定价“普涨”到“重点行业”。
18. 多晶硅、碳酸锂等品种依旧强势。
19. 而其他品种价格回归。
20. 先前涨幅领先的玻璃、焦煤、纯碱等,这一轮跌幅较深。
21. 二是主力合约临近交割月,现实定价的权重提升,基差由降转升。
22. 比较7月1日(“反内卷”的起点),7月25日(商品价格的阶段性高点)与最新(8月22日)的商品价格可以发现:“反内卷”行情的“发酵期”,基差率下降,期货涨的比现货快。
23. 7月1日至25日,主要商品基差率(1-期货/现货)均下降。
24. “反内卷”行情的“冷静期”,基差率上升,期货跌的比现货多。
25. 7月25日至今(8月22日),主要商品基差率均上升。
26. 三是商品季节性的弱势期,8月商品价格容易下跌。
27. 可能的原因有二:一是6-7月安检月份之后,供给侧的扰动减弱;二是政治局会议之后,政策交易逐渐降温。
28. “反内卷”行情结束了吗?影响可能仍在持续。
29. “反内卷”行情或带来类似于权益市场“924”效应,前期市场悲观预期已经修正。
30. 市场交易思路由之前的“逢高做空”,逐渐转变为“逢低做多”。
31. 从月差结构看,预期不但没有因为近期价格下跌而减弱,反而强化。
32. 以焦煤为例,7月以来焦煤整体处于contango结构(近弱远强)。
33. 7月25日阶段性见顶之后,焦煤2509合约价格虽整体下跌,但远月与近月的月差却在走扩,月差结构变得更为陡峭,市场对于远月价格的预期更为乐观。
34. 大多数“反内卷”主流品种的表现类似。
35. 从驱动来看,“反内卷”行情仍然有接力的可能性。
36. 政治局会议后,新能源相关产业的“反内卷”政策仍在推进。
37. 近期市场对于石化行业产能调整的预期升温。
38. 长周期角度,6月商品价格低位确认了商品价格底,二次探底的可能性并不高。
39. 技术面上,本轮价格最大下跌尚未达到此前涨幅的50%,目前也已回升。
40. 商品走弱之后,债市依旧偏弱。
41. 如果说之前债市还在担忧权益和商品的强势,近期商品似乎回归“基本面”,但债市依旧疲软。
42. 看似“股债跷跷板”效应主导了债市表现。
43. 债市多头还在等待其他资产转弱之后,债券资产“幽而复明”,债券重回利率下行修复的轨道。
44. 市场可能需要逐渐意识到债市已经成为了“弱势资产”。
45. 抛开宏大叙事不谈,近期的市场结构中,至少有两点值得关注。
46. 一是驱动上,债市多头的“敌人”似乎越来越多。
47. 权益和商品的“新星”不断涌现,给债市持续不断的压力。
48. 商品市场的焦煤、焦炭,甚至碳酸锂、多晶硅;近期权益市场的液冷、算力、半导体。
49. 似乎个别品种都能影响债券价格,这在往年是不可想象的。
50. 二是价格方面,债市的价格反应似乎在“下台阶”。
51. 本周权益和债市的价格跳空缺口不对称。
52. 周一上证指数小幅高开,但国债期货大幅低开,在权益回补跳空缺口后,国债期货缺口扩大。
53. 跳空缺口回补失败,在技术面上是较为明显的看跌信号。
54. 拉长周期看,也意味着债市(价格)可能出现阶梯式的下跌。
55. 回过头看,今年债市“弱势”背后,可能是对过去定价极致化的纠偏。
56. 过去经济基本面和通缩叙事,只给出了定价方向,没有给出定价幅度。
57. 超平坦的收益率曲线,2%以下的超长期国债利率,定价的可能并非是即期通缩,而是长达数年、十年难以逆转的通缩。
58. 这种情况下,即便是预期修正,而非真正的通缩逆转,都足以让利率迎来几十个BP的回调。
59. 从资产配置角度看,权益和商品价格的低位反弹,也已给足债市缓冲时间。
60. 权益方面,无论是理财、保险、居民,未来都会逐步改变过去的长期观点,逐步的往均衡去调配。
61. 商品维度,“反内卷”只是开始。
62. 在价格探底之后,市场交易逻辑可能由“逢高做空”切换到“逢低做多”。
63. 只要基本面需求没有崩溃式负反馈,商品价格反弹与“再通胀”只是时间问题。
64. 届时名义GDP的企稳还会对债市形成新的压力。
65. 债市可能继续“踟蹰”,然而等待可能还会落空,即便是降息可能也难成利好。
66. 债市等待权益回调的逻辑是认为A股走势不可持续,然而回看TL上市以来的周线,债市并非没有经历过类似的曲线形态。
67. 如果权益趋势成立,那么债市等待权益回调,面临两个问题:一是在趋势行情中交易回调并不划算;二是即便回调之后,债市也未必大幅修复,正如债市对近期的商品回调反应平平一样。
68. 无论是商品回调也好,还是经济数据转弱也好,债市对传统利好的反应在钝化。
69. 即便是市场所期待的降息,可能也难成债市利好,甚至可能走向对立面。
70. 在高风险偏好环境下,降息带来的流动性宽松对权益的刺激会强于债市,这可能加速股债资产配置再平衡的过程。
71. 拉长时间看,债券可能在期限利差和品种利差的回归方面具有机会。
72. 股债再平衡配置后,债市的相对估值或回落。
73. “资产荒”逻辑下,债市享受的溢价将逐渐回落。
74. 过去牛市填平一切价值洼地,机构偏爱各类债券类产品,各品种与期限利差极致化平坦。
75. 如果期限利差回归正常化:1)长债供给不减少,但配长债的机构,在股债再平衡上降低债券,在供需上会抬高期限利差;2)市场对于超长期通缩的定价回归当期化、正常化,抬高长期期限利差。
76. 风险提示:国内经济超预期,海外地缘变化超预期,央行货币政策超预期。
此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