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服务与上游:自主可控趋势再深化 国产厂商迎来重大发展机遇
1. 现状:进口依赖度高、贸易逆差大、国产化率低。根据海关总署及仪器信息网数据,23 年我国科学仪器进口体量约为170 亿美元,出口体量约为43 亿美元,存在较大的贸易逆差。质谱仪、色谱仪、光谱仪等高端领域均由进口品牌占据市场主导份额。科研仪器细分赛道国产化率普遍较低。
2. 边际:美国对科学仪器加强出口管制、对等关税等因素共同影响下,国内科研仪器产业链自主可控的重要性、迫切性和战略意义再次上升。2025 年1 月,美国商务部发布对于重点科学仪器品类的针对性出口管制,其中包括高参数流式细胞仪、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等。4 月11 日,我国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公告:自2025年4 月12 日起,对原产于美国的进口商品加征关税税率由84%提高至125%。我国科研仪器产业链自主可控的必要性和战略意义再次提升。
3. 展望:美国对科研仪器出口的管制加强以及近期国际关税政策的一系列变化,加大了进口科研仪器的采购难度和成本,以往进口品牌主导的科研仪器市场格局预计将加快重塑,三类细分领域国产厂商在这一背景下均有望迎来重大发展机遇:(1)聚光科技、莱伯泰科、海尔生物、禾信仪器等科研仪器厂商;(2)东富龙、楚天科技等药品研发及生产制造设备厂商;(3)奕瑞科技等仪器设备产业链关键零部件厂商。
科研试剂和实验耗材:美国进口或将受到影响,试剂耗材国产替代有望加速。
从进出口的角度看,部分美国业务占比高的企业可能受损。而中国对等加征关税后,美国企业产品进口中国理论上也会受到影响,国产产品有望迎来国产替代进程加速的阶段,我们认为科研试剂和实验耗材(复购频率高,短期可能兑现快)有望加速国产替代。
实验耗材领域,如色谱填料和一次性塑料耗材等实验室关键耗材产品的国产化率较低,且美国Cytiva、赛默飞世尔、Bio-Rad 等占据较大份额;科研试剂领域,生物科研试剂的国产化率仅10%左右,外资占比约90%,其中代表品牌包括美国的赛默飞世尔、R&D Systems 等。国内科研试剂及耗材等领域上市公司收入结构数据显示,大部分企业主要聚焦国内市场,出口业务尤其是出口美国业务占比较小的企业,若在美国竞争者进口中国长期受影响的情况下,有望受益于国产替代进程加速,综合美国业务占比小+国内弹性较大考虑,我们认为有望受益的个股包括纳微科技、赛分科技、阿拉丁、诺唯赞、奥浦迈、泰坦科技等等。
建议关注标的:海尔生物、东富龙、楚天科技、纳微科技、赛分科技、阿拉丁、诺唯赞、奥浦迈、泰坦科技等。
风险提示:全球贸易政策的不确定性、医药行业政策的不确定性、技术研发的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