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视角看政策:如何理解MLF招标规则改革?
一、提前披露,稳定预期。今天提前一天公告数量,且投放数量比本月到期多,有助于稳定近期投放预期,是友好表态。但规则有所修改,修改后MLF 招标方式基本和买断式回购一样,而买断式回购是月末事后披露当月操作情况,所以下月MLF 数量是否继续提前披露存在不确定性。
二、多重价格,MLF 利率政策属性退出,市场化程度提高。改规则后,MLF和买断式回购一样,固定数量、多重价格,也就意味着同批次MLF 存在多个中标利率,且利率大概率不会公布,MLF 利率政策属性退出,央行政策利率归一为OMO 利率。一方面,未来银行的MLF 负债成本会更加贴近自身发行NCD的成本。目前大行NCD 成本低于前期MLF 利率,那么近期MLF 投放利率或有短期结构性降息的效果。目前MLF 存量余额大概4 万亿,占银行体系负债比例约1%,意味着MLF 平均利率每降10BP,贡献银行息差0.1BP;另一方面,央行未来可以通过改变MLF 投放数量影响市场利率水平,另外,如果通过MLF 利率的变化实现了结构性降息,可能也意味着短期内OMO 利率降息的概率边际下降。
三、关于LPR 报价锚。去年7 月起,MLF 操作时间统一延后至LPR 报价之后,其实已经实现了LPR 与MLF 利率的“解绑”,随着政策利率归一到OMO 利率,预计未来LPR 报价利率会改为“OMO 利率+加点”模式,难度和影响均有限。
总体来看,本次MLF 改革延续了买断式逆回购思路,一方面实现政策利率体系的简洁化,将政策利率归一为日度高频公开的OMO 利率;另一方面,买断式逆回购和MLF 继续承担基础货币投放功能,相对OMO,其量价公布事后化、模糊化,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央行对市场资金的掌控力和权威性,短期市场资金面可预测性下降,有助于降低银行间市场微观机构杠杆性风险承担,从而降低金融市场出现极端风险的概率(参考论文《央行预期管理、通胀波动与银行风险承担》,经济研究2015.10)。
风险提示:经济基本面改善偏慢;政策力度低于预期;存款竞争及定期化加剧。